查看原文
其他

在设计互联发现中国“造物新世代”:在复兴传统中创造未来

Juni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1-09-26


继“数字之维”首展之后,深圳设计互联策划的第二个展览“新工艺百物展:造物新世代”开幕, 其关注点将从数字创意转向工艺传承,邀请包括陈幼坚、朱哲琴、蒋琼耳、 杨明洁及张雷等50位关注传统工艺的设计师及艺术家,展出100余件(组)作品及项目,希望借此探讨工艺的广泛潜力,以及它对中国创新未来的推动力。


琉音,朱哲琴现场表演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陈幼坚的异想世界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我们想在展览里呈现不同的设计师们是怎样利用手工艺,手工艺是怎样影响到了设计,而设计是如何帮助手工艺去接触到更广大的大众。”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潘爱心(Azinta Plantenga)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展厅分为“手工复兴”、“方法与技艺”、“迭代与创新”、“理想社会”四大板块,琳琅满目的设计品占据了上下两层约1200平米的空间,涵盖了小到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大到改变人生活方式的社会项目。


盘旋的鹰,品物流形X爱马仕橱窗风筝装置,2017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手工复兴”板块的着重点在工艺环节。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手工艺正逐渐消失,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个案,而成为全球文化产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重新审视传统手工艺对于现代人的意义,通过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价值,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渴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看见·玉珊金壶,看见造物X刘东,2015 © 看见造物,摄影:温家民


由朱哲琴创立的“看见造物”,此次带来了艺术家刘东为中国工艺特别定制的限量版作品《看见·玉珊金壶》,这件采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作品巧夺天工。壶身采用了280克千足金打造,经过了上万次锻打塑造。壶柄和壶钮则分别取材于和田玉和红珊瑚。千足金的硬度低,用指甲能划出浅痕,要想将柔软的千足金打造成圆润的壶身,难度非常大,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金属锻造工艺的高超之处。而作为壶柄的和田玉和壶钮莲花状的红珊瑚,则体现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材质的互相契合。


圈&椅,邵帆,2013,胡桃木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而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邵帆展出了《圈&椅》,这是一把可供正常使用的圈椅和一个木质圈椅轮廓作品,通过用现代设计的方式解构中国传统明式家具,并沿用传统家具制造工艺重构。


椅屏(袍),石大宇(清庭设计中心),2017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生于中国台湾的美籍华人设计师石大宇则是通过重构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与概念找寻华人的思想内涵与身份认同感。竹子,作为一种能与华人文化建立起深厚情感纽带的材料在石大宇的设计中反复出现,利用孟宗竹所制作《椅屏(袍)》将传统中国家具里的屏风和座椅相结合,让使用者可随意在“隐”“现”两种状态中切换,体现出了华人信奉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所使用的天然材料也体现了华人尊重万物的精神。


花瓶,迈克尔·杨为Gorbon创作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方法与技艺”板块进一步地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根源——材料。通过了解各种材料的原料来源,制作技巧,制作过程和制作者,新一代的设计师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从以前的基于个人经验的理解和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到现在基于科学分析的结论和线上分享的传播方式,人们对材料的理解也变得更为可靠与多样。通过重访传统手工艺材料和利用现代技术,新技术与旧工艺的冲突和本土传统与外来观念的矛盾逐渐平息、化解。


纸水泥混合物系列,一般工作室:沈文蛟、张大伟,2016,纸、水泥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自从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之后,纸张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1824年,英国人约瑟·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发明了波特兰水泥之后,伴随着工业革命隆隆的声响成为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由奥美广州原创意总监沈文姣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张伟共同创立的“一般工作室”探索了使用材料的边界,将大相径庭的纸张与水泥结合起来,设计出了《纸水泥混合物系列》。在该系列里,设计师调节纸浆与水泥的比例,分层铺设,使成品外观带有中国传统山水画渐变的外观。同时,因为纸的轻、薄的材料特性,成品重量同纯水泥制作的成品相比减轻了80%,部分原料的来源为回收再利用,兼具环保的社会效应与减低运输成本的经济效益。


“迭代与创新”板块则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是如何延展设计的边界。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也与工艺新需求紧密联系。不仅仅停留在记录传统手工艺的方式或者材料的研究,科技也在帮助传统手工艺走出地域的桎梏,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左:生活博物馆-风雨桥,右:太阳屋 / 香港大学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已经进入第三年的《培田项目》探索着如何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结合。东恩·霍罗涵(Donn Holohan)带领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学生走进福建安溪培田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工艺进行系统化改造,让传统工艺“复活”,重新走入日常生活。


不同于前期板块注重于日用品的设计,《培田项目》利用数字设计技术来建设桥梁、房屋甚至博物馆。在观察并理解村庄建筑材料、结构、风格的前提下,先借助数字技术优化和调试建筑结构进行前期设计,再通过科技简化材料、工具的制造过程,将原本复杂的准备材料和熟悉工具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当地工匠指导下,没有施工经验的志愿者在短短十天就完成了一座名为“风雨桥”的桥梁。就像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联合策展人陈嘉莉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谈到数字化对设计的影响时所言:“数字化简化了很多工艺与步骤,就香港大学的这个项目而言,打造这个竹棚从手工艺的角度而言很难预估(结果),但是在数字化模型的帮助下,它可以标准化,可以更加准确地预估竹棚搭建出来的结果。


折扇 © AppStore


此外,展览现场交互屏上的两款App则吸引了不少小孩,这是中国互联网初创企业泰格设计(Tag Design)出品的“榫卯”和“折扇”。两款App可以通过苹果商店平台下载,让人们随时随地了解关于传统手工艺的相关历史与工艺知识。通过互动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晦涩”“过时”的刻板印象,让人们更愿意去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利用科技让传统手工艺传播范围更广。


作为“造物新世代”的最后一章,“理想社会”则呈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手工艺会如何将我们带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设计不再影响单一个体的生活,而造福于整个社会。


未来海洋工艺 弗洛里安&克里斯汀的工作室 2018,海洋塑料,海洋玻璃,其他材料 © Studio Florian + Christine,portrait taken by Karen  Lew


佛洛里安与克里斯汀的工作室(Studio Florian & Christine)所发起的“未来海洋工艺”项目就是针对香港海滨废弃物发起的设计调研项目。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问题,地方与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未来海洋工艺”通过手机大量的海洋塑料与玻璃,通过联合香港传统手艺人和邀请公众参与工作坊的形式,将这些海洋废弃物变成融合文化、工艺与设计的新产品,并培养公众环保的意识。


与佛洛里安与克里斯汀的工作室关注自然环境与设计的关系相比,克拉斯·库根(Klaas Kuiken)与迪特尔·沃尔克(Dieter Volkers)的出发点则更接近人文关怀。《茶壶上的中国社区肖像》项目邀请社区居民制作小茶壶,再将小茶壶进行3D扫描,利用数字技术糅合成一个大茶壶,再重新以3D打印的技术再现,成为社区居民的集体肖像。往日紧密的人际关系在在现代忙碌生活的冲击下,已经日渐疏离。该项目通过利用传统方式,辅以现代手段,重新绘制了社区集体肖像,将日渐远离人际关系重新凝聚。


侵蚀系列,2013-2017,瓷器,内釉 ©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


从185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及阿尔伯特亲王举办英国伦敦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到2019年的今天。现代工业化设计已经从“旧时王谢堂前燕”,慢慢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在享受现代工业化设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怀念起传统手工艺品上面保留的人情温度。作为一家以设计为主的创新文化平台,设计互联正向大众展示中国设计的过去与未来。而这场展览所讲述的故事则与往日不同,就像陈嘉莉所说,“很多展览对于工艺品的重点还是放在传统与历史的关系,但我们看到新一代的设计师不仅仅是为了重构历史和复兴传统,反倒是在传统工艺的精神里挖掘到了很多有用的方法或者思考的方式,并运用在自己的作品里。(采访、撰文/ Juni)



新工艺百物展:造物新世代

设计互联 |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地址: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L1 主展馆

展至2019年2月19日


*如无特别标注,本文图片由

设计互联提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